踏入盛夏疫情反而爆發第三波?

新型肺炎近日在港爆發第三波疫情。今次爆發以本地感染為主,單日個案直迫3月時的高峰,再次引起公眾對疫情的關注。

疫情爆發初期,不少人猜想新型冠狀病毒跟2003年沙士一樣,踏入夏天就會消退甚至消失。不過,隨著北半球逐漸踏入盛夏,港人的熱門旅遊地點例如日本、韓國,近日的新增確診數字都較5至6月時多,擊破疫情會在夏天完結的幻想。這與年初疫情在泰國等長年暖濕的熱帶地區先後爆發的情況吻合。

這個都市傳說並非全無根據。2003年爆發的沙士雖然流行時間短,但多年來一直被專家廣泛研究,他們發現沙士病毒在較涼和乾燥的環境會存活更久。據現時專家普遍研究所得,2019冠狀病毒和沙士病毒對氣溫和相對濕度有同樣特性,有研究甚至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能在攝氏4度的環境中存活約一個月。相反,在暖濕環境中,病毒存活時間較短。

接下來疫情會如何發展,當然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於是,專家開始研究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風速和新確診數目的關係。不少研究均發現,平均氣溫和新確診數目在統計上有顯著的負相關-平均氣溫愈高,新確診數目則愈少。而新型冠狀病毒對降雨較少的地區威脅亦較大。

實際上,疫情變化不能單純從天氣角度預測。這可從兩點探討,一是疫情傳播的覆雜性,二是此等科學研究的局限。

疫情傳播的因素受制於社會反應:停工停課、社交活動限制、公眾的衞生意識、檢測數量等。而現時研究的局限更加明顯,皆因疫情爆發初期主要在處於冬天的北半球,夏天的數據現時仍未完全掌握。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和特性也未透徹理解,要預測未來近乎不可能。

疫症當前,就像颱風將至的時候。我們對當前的難題無法全盤掌握,但仍要基於科學見步行步,不斷更新最新資訊,提高公眾的警覺。

#氣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