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廣泛地區暴雨?天文台首次表明:十多個雨量計同時達標|公佈實時數據方令市民掌握實況

昨日(6月28日)早上天文台一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由於正值上班時間,不少市民都認為太遲發出黑雨。究竟甚麼為「廣泛地區」?要多少地區達標才達暴雨警告標準?天文台終於有明確的解説。

過百雨量計 「十多個」達標便達暴雨警告標準

本港的雨量站由多個政府部門包括天文台、土力工程處及渠務處負責運作,並分佈在全港十八區。雨量計集中在港九新界中部地區,尤以港島中西部特別密集。

天文台助理台長陳栢緯接受報章訪問時指,現時全港各處設有逾百個雨量計,需要同時有十多個雨量計達標時,才達到暴雨警告標準。陳栢緯透露,昨日發出黑雨時,只有十個雨量計達標,未達到暴雨警告需要十幾個雨量計的指標,因此發出黑雨時屬於一個具有預警成份的警告。

自從天文台設立暴雨警告系統之後,市民一直不清楚何謂「廣泛地區」,今次黑雨終於得到一個官方的說法 – 「十多個雨量計同時達標」。既然天文台有一個清晰的指標,更應該增加透明度,主動向公眾公佈全港雨量計實時雨量數據。

全港的雨量計分佈圖。可見港島的雨量計密度較高。新界或大嶼山等偏遠地區的雨量計數量較少。

實時雨量數據欠透明度 無法得知實際情況

目前,天文台並無公佈實時雨量數據,天文台網頁上只載有過去1小時過去24小時的雨量圖,而過去1小時的雨量圖更以40毫米封頂,市民無法得知實際雨量。經過今次黑雨事件後,天文台應該考慮公佈全港實時雨量數據,好讓市民了解自身所在的地點是否有機會達到黃、紅、黑雨指標,好好安排自身行程。

根據天文台網站顯示,總部每隔5分鐘便可收到全港各處的雨量讀數,因此天文台公佈實時雨量數據絕對是切實可行,亦可以滿足市民所需。雖然大部份雨量計資料實際上由天文台以外的部門擁有,但考慮到各方同屬政府部門,應以市民大眾利益為依歸,天文台應與相關部門商討公開資料。

2020年6月6日上午2時45分的時雨量分佈圖,可見雨量以40毫米封頂,但當時廣泛地區錄得超過70毫米的時雨量。

#氣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