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反應遲鈍?|論天文台處理查帕卡手法 — 由幾乎重演「瑪媚事件」至隨機應變
查帕卡襲港,天文台一度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相信有很多人都認為天文台今次在升格及發出一號風球時反應相當遲鈍。究竟今次天文台的處理手法如何?MET WARN為你分析。
天文台升格位於香港門前的查帕卡時,距離本港只有170公里,相信是自2000年618熱帶低氣壓以來,最接近本港而獲升格的熱帶氣旋。近十年來天文台作風開明,「遲1漏3漏8」可謂近乎已不復見,甚至是「出多無出少」。惟前日(18/07)我們卻見證了猶如1988年瑪媚直襲卻只有雷暴警告的「床下底事件」*。
*(據指當年天文台對集結於本港附近的瑪媚的定位描述為「東沙西北100公里」,曾有網上討論區傳出天文台職員笑稱這可理解為「你家床下底」,不過此說至今沒有更多證據支持)
於7月18日下午,於雷達上能清晰觀察到查帕卡顯著改善的結構及組織。日本氣象廳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先後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直至中國中央氣象台亦升格後一小時,天文台才提及低壓區可能發展為熱帶氣旋的可能性。事實上,當日早上中國中央氣象台亦指出雖其組織改善,但底層風力不足以將其升格,香港天文台不作升格科學上尚算合理;惟其後於當日下午3時中央氣象台已將其升格,即反映其增強趨勢持續。當時香港普遍地區風力已穩步上揚,而澳門更是於兩小時後已懸掛一號風球。
對一個位於本港200公里範圍內,有增強趨勢的低壓系統,天文台只於特別天氣提示中輕描淡寫為「與香港保持一段距離」或令市民誤以為該系統尚未接近香港,殊不知其實已快到達「你家床下底」了。
而天文台指出「本港普遍風勢在短期內不會明顯增強」時,離岸海域亦已開始受強風影響,意味著一但升格一號信號應隨之而發出。若還要等待風勢明顯增強之時才發出信號,即表示強風可能已經滲透至市區,豈不是可能要直發三號?
而澳門當局一直明確指出該系統增強成熱帶氣旋,以及懸掛一號風球的可能性,令當地市民充分得到預警,固然無須過份執著風球懸掛時間。反之香港比起中澳兩地足足遲了六小時多才升格,甚至在澳門懸掛一號風球前才正式提醒市民低壓區成旋,以及熱帶氣旋警告發出的可能性,做法冒險。天文台過往亦偶而有拖延一號信號發出時間的先例,如2019年的韋帕,港內一度接近強風水平時天文台仍然按兵不動,最終一號信號只維持不足6小時便需改發三號信號。
雖然天文台在處理升格及發出一號風球的處理手法有不足之處,但發出三號風球時的表現卻值得一讚。7月19日,查帕卡幾乎於原地顯著增強,加上數值預報一度預料查帕卡會採取東北偏北路徑移動,接近珠江口以南海域。而離岸地區於沒有雨帶影響下也錄得持續強風;對此天文台亦有隨機應變,隨即發出三號信號並一直未有抹煞八號信號可能性,預警上做到不過份放大亦不輕描淡寫。反之澳門一直強調八號信號的中等至偏高機率則落空。
事實上,港澳發出一號信號的時間只相差約4小時半,我們非想過份斟酌信號發出時間。但認為星期日下午廣泛地區狂風大雨,提早「扯波」有助保障市民安全,尤其周末不少人會進行水上活動。總不能在真正需要考慮到公眾安全之時,才「堅守」一國兩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