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球期間有海上活動人士死亡 今日天文台發黑球而非風球的決定正確嗎?

蒲台島發生翻船意外。今午一艘帆船,在蒲台島附近海面,疑遇風浪翻轉,船上3名人士墮海。一人當場遇溺身亡。究竟今日天文台發黑球而非風球的決定正確嗎?是否搬龍門、朝令夕改?海上活動人士死亡天文台有無責任?

首先,我們必須強調黑球與三號風球的風力等級是相同的,天文台過往亦多次提及黑球的危險性,而今日亦發出了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今日海面大浪可能帶來危險,市民進行水上活動前應該已經知悉風險。從這個角度看,天文台似乎並無做錯,從氣象角度分析又如何呢?

今日日間本港的風向、相對濕度及流線分析一致顯示東北季候風主導,因此當時發出黑球而非風球在此看來似乎很合理。不過,天文台對於這些科學分析的取態是否一致則另作別話。

舉近一個較近期的例子,去年10月的颱風沙德爾在本港以南約500公里掠過,當時三號風球及紅色火災危險警告同時生效。事實上,無論從預測路徑或最終實測,沙德爾都與本港保持相當距離。由於當時影響華南地區的氣團非常乾燥,幾乎可以篤定沙德爾不可能帶來狂風驟雨,而且主導本港的天氣系統毫無疑問是東北季候風,天文台卻選擇發出三號風球。

2020年沙德爾。

另一邊箱,2013年海燕在本港西南約700公里掠過。受其廣闊環流加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效應下,本港有雨,普遍吹強風,離岸及高地間中吹烈風。當時的風向、露點、流線分析都顯示海燕所佔的份額較大,理論上三號風球是更合適的選擇,天文台最終卻選擇長時間發出黑球。

2013年海燕

由此可見,天文台對於東北季候風及熱帶氣旋何者主導,其實標準不一。例如沙德爾的個案,既然氣象條件顯示很大機會由乾燥的東北季候風主導,當時預報亦無預料沙德爾會深入警戒範圍,為何天文台發出風球而非黑球?相反,海燕的案例持續大風及有雨,流線分析、露點等亦支持本港天氣由海燕主導,為何天文台選擇發出黑球而非風球?

上述兩例顯示,天文台今日的決定雖然正確,但其實與其他個案的判斷標準不一,天文台可以選擇從影響程度(Impact-based)決定今日發出風球,亦可以以流線分析決定今日發出黑球,兩者都合理。唯一要改善的地方是,今後作出判斷時應該採取一致的標準,以免再出現應黑球時出風球,應風球是出黑球的尷尬情景,否則標準不停轉變,以致預測朝令夕改,實在難以令市民信服,這亦是市民不信任天文台的主因。

#氣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