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號風球生效超過20小時 討論天文台處理暹芭手法

香港七一長假期受颱風暹芭影響,八號信號生效近22小時。天文台今次準確把握起風和收風時間,本地風力亦與過往一般八號信號相若,業務運作表現值得肯定。然而,天文台在颱風吹襲前的預報表現,或許能有進一步改善空間。

首先是九天天氣預報的問題。天文台對暹芭的路徑預報相當穩定,於各大電腦模式未統一前已鎖定廣東西部為登陸地點,並準確預測暹芭於7月1日晚間至2日早上最接近香港,在400公里範圍內掠過。然而,九天天氣預報似乎一直與路徑預報有出入。天文台堅持7月1日的風力較2日大,甚至在預警發出八號信號前數小時的九天天氣預報中,仍然預報2日的風力為三號信號水平的「東南風5級,初時6級」[1]。

圖一:天文台於6月30日早上8時發出的熱帶氣旋預報

根據過往經驗,採取西北路徑移動的熱帶氣旋移至香港西南方時,即使本地風力不會進一步增強,亦會在登陸前維持於相若水平。今次實況與過往經驗吻合,最大風力出現在7月2日早上,即暹芭移至香港西南方時。既然天文台已準確把握暹芭路徑,似乎可以在九天天氣預報明確指出相對應的風雨影響。

另外是強度預報的問題。天文台初期預測暹芭以慢於氣候平均值的速度發展,登陸強度僅為熱帶風暴上限。但全球模式一直顯示7月1日起高空環境改善,風場掃描也顯示暹芭在增強為熱帶風暴前,已具較有組織的深對流和渾圓的環流中心 [2]。這些因素下仍以較慢速度發展的熱帶氣旋頗為罕見,暹芭最後亦於登陸前增強為颱風。

天文台也察覺到這點,於八號信號發出後的《天氣隨筆》指出暹芭發展較全球模式預期快,導致強度預報有較大誤差 [3]。但全球模式有解析度的限制,即使是被視為最準確的歐洲電腦,向來對強度預報拿捏不佳。國外主流氣象機構除了參考全球模式,也會參考解析度更高的颶風模式(如HWRF),或基於全球模式預測的環境條件,再按統計學的迴歸分析作預測(如美國的Decay-SHIPS模式)。事實上,這些模式一早預測暹芭最少可加強為強烈熱帶風暴,與實況較吻合。天文台預測強度時,可能需要調整不同預測工具所佔的比重。

圖二:6月30日凌晨2時各大強度預報模式的預測,
黑色線為美國聯合颱風預報中心 (JTWC) 的實際強度評估

參考資料:

[1] https://www.info.gov.hk/gia/wr/202207/01/P2022070100374.htm

[2] https://www.facebook.com/483169098360618/posts/pfbid0dLjCQ4xjmUAkDPpydHoEqHYXo63pWzYLJwEDfniKRFgfXQbKPxgPSDYYL1vuLTP1l/?d=n

[3] https://www.hko.gov.hk/tc/天氣隨筆/107119/7月1日黃昏的八號波

#氣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