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數據
山竹除了帶來極具破壞性的猛烈颶風之外,更帶來破記錄的風暴潮。2017年天鴿襲港時受風暴潮重創的地方出現了更嚴重的災情,因風暴潮而出現水浸的地點亦比天鴿更多。此部份會回顧本港各地的風暴潮的高度以及比較過往風災所帶來的風暴潮。

早在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信號前,天文台便在記者會中表示山竹帶來的風暴潮可能會引致低窪地區出現水浸。在三號強風信號發出後,天文台在熱帶氣旋警報報文中提到鰂魚涌的海水高度會在明日(9月16日)下午上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5米,會比正常升高約2米,而大澳更會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4米,低窪地區可能會出現嚴重水浸。

隨著山竹接近,香港的水面在9月16日早上開始上升,MET WARN在當日早上6時10分發出風暴潮特別警報,是6月設立此警報後首次使用。山竹當時仍然位於香港東南偏南面,香港主要吹北至東北風,水位未到最高位。中午開始,本港開始轉吹偏東風,海水開始被推至沿岸地區及推積,部份地區的水位急升。位於海灣內的吐露港的水位在中午左右達至最高,海水上漲至海圖基準面以上4.71米,比天文潮高度升高了3.4米,比起天鴿錄得的4.09米高出了逾半米。

至於維多利亞港方面,鰂魚涌的海水高度亦在當日下午上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88米,比天文潮高度升高了2.35米。除了打破天鴿記錄之外,距離溫黛的3.96米的歷史記錄亦只相差數厘米。

而位於水浸黑點的大澳方面,該區水位上升時間較東部地區遲數小時。大澳的海水高度在當日下午5時前上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86米,比天文潮升高了2.44米,與天鴿時錄得的水位相若。

其他地區方面,本港普遍地區的海水高度都上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5米或以上,比起天文潮高度上升2至3米。雖然山竹所帶來的海水高度不及溫黛,但山竹的風暴潮高度(即天文潮以上)則打破了溫黛、荷貝等歷史上有名的颱風,成為香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風暴潮。

值得一提的是,山竹襲港當日屬於天文小潮期間,但造成的海水高度仍然超越了天鴿。若山竹襲港當日屬於天文大潮,水位會再升高一米或以上,即表示吐露港和維多利亞港的海水高度會分別上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接近6米及5米,屆時會造成不能想像的破壞。



表10:本港各潮汐站在9月16日所錄得的最高潮位(海圖基準面以上)以及最大風暴潮(天文潮高度以上)

潮汐站 最高潮位 時間 最大風暴潮 時間
長洲 3.73 14:26 2.19 14:18
赤鱲角 3.33 14:56 1.93 18:52
葵涌 3.73 16:16 2.17 16:16
高流灣* 3.09 10:45 1.83 10:44
馬灣 3.52 14:39 1.99 16:42
鰂魚涌 3.88 14:42 2.35 14:42
石壁* 3.89 14:16 2.34 14:16
大廟灣* 4.19 15:10 2.71 15:10
大埔滘 4.71 12:33 3.40 12:34
大澳 3.86 16:46 2.44 16:46
尖鼻咀 4.18 17:14 2.58 17:21
橫瀾島** 2.68 03:07 0.71 06:14

*數據不完整

**受山竹的猛風影響,橫瀾島的兩個潮汐監測器被颶風吹走,導至當日早上開始沒有數據顯示。

 

表11-14:鰂魚涌及大埔滘在熱帶氣旋影響下所錄得的最高潮位及最高風暴潮排名

 

表11:熱帶氣旋的最高潮位排名(鰂魚涌)

排名 潮位高度(米)
(海圖基準面以上)
熱帶氣旋 年份
1 3.96 溫黛 1962
2 3.88 山竹 2018
3 3.57 天鴿 2017
4 3.53 黑格比 2008
5 3.38 尤特 2001

 

表12:熱帶氣旋的風暴潮高度排名(鰂魚涌)

排名 風暴潮高度(米)
(天文潮高度以上)
熱帶氣旋 年份
1 2.35 山竹 2018
2 1.77 溫黛 1962
3 1.68 艾黛 1954
4 1.49 露比 1964
5 1.45 荷貝 1979

 

 

表13:熱帶氣旋的最高潮位排名(大埔滘)

排名 潮位高度(米)
(海圖基準面以上)
熱帶氣旋 年份
1 5.03 溫黛 1962
2 4.71 山竹 2018
3 4.33 荷貝 1979
4 4.09 天鴿 2017
5 3.77 黑格比 2008

 

 

表14:熱帶氣旋的風暴潮高度排名(大埔滘)

排名 風暴潮高度(米)
(天文潮高度以上)
熱帶氣旋 年份
1 3.40 山竹 2018
2 3.23 荷貝 1979
3 3.20 溫黛 1962
4 2.96 露比 1964
5 2.16 艾黛 1964